Jump to content

User:Yttsang/sandbox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意大利語: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 一般稱為「主教座堂」,是意大利佛羅倫斯的主教堂。 屬哥德式風格的主教座堂始建於1296年,由建築師阿諾爾福.迪.坎比奧設計,並採用了精通羅馬古建築的工匠菲利波.布鲁内萊斯基著名的圓頂(穹頂)建造,1436年最終完工。 大教堂有著十九世紀哥德復興風格的立面,出自建築師埃米利奧.德法布里斯之手。其外部使用色調深淺不同的白、綠和粉紅多色的大理石塊所鋪砌而成,色彩斑爛而和諧。 整個教堂建築群位於主座教堂廣場,由主教座堂、聖若望洗禮堂和喬托鐘樓構成, 並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佛羅倫斯歷史中心(1982年)的一部分,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遊客紛至踏來,是托斯卡尼地區的旅遊勝地。 聖母百花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教堂之一,而其圓頂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磚造穹頂。 大教堂是天主教佛羅倫斯總教區的主教堂,目前的總主教是Giuseppe Betori。


外部

平面和結構

聖母百花大教堂為「宗座聖殿」的建築 — 寬闊的中殿,中間是正方形的開間跨,兩側連續的走廊環繞著整個空間。 基本的方形在這些規則連續的走廊裡被一再重覆,十字的交叉部位,十字的側翼以及聖壇,每個方形都由四個小方形組成,而中殿則包含了四個這樣的大方形。 它的形狀是個在交叉處上方為一個穹頂的拉丁十字; 而擱在墩柱的尖肋拱頂把中殿和側廊分開。 大教堂的尺度非常巨大:長153米,闊38米;中殿的十字交叉通道為90米闊, 側拱的高度有23米高,其圓頂更達114.5米高。


圓頂

阿諾爾福.迪.坎比奧在1296年就已設計了大教堂圓頂的基本特徵。 大教堂的建造工程從15世紀起歷一百多年而完成,可是其圓頂的結構未有記載。


圓頂經過一輪競賽,最後由建築師Neri di Fioravante以摒棄使用傳統的哥特式飛扶壁的設計模型當選。 圓頂沒有外部的飛扶壁,其全部重量是由放在圓頂基部八角形上的肋骨所支撐,簡化了整個結構,因此它比任何圓頂建築物建得更高和更寬。

在1367年,這個新的建築結構法首次出現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標誌著中世紀哥特式風格的突破與典型的羅馬式圓頂的重現。 除了意大利中北部的建築傳統仍然採用哥特式飛扶壁之外,意大利建築師都普遍認為這式樣並不是主流的建築手法,而且當時飛扶壁已被禁止在佛羅倫斯使用。 就Neri的設計模型所描述:圓頂內部空間非常龐大,頂部的圓窗將光線入引入大教堂內,就像羅馬的萬神殿; 另外圓頂被一層外殼所掩蓋著,以作抵擋天氣變化之用。 而它建在一個沒扶壁的八角形的圓屋頂座上。 圓頂的設計會出現因「環向應力」而向外分散的情況,然而當時並未有措施去防範 及帶出了許多技術性的問題。 因此,布魯內萊斯基以偉大的羅馬萬神殿的穹頂作為解決方法。 萬神殿的穹頂是以混凝土建造的單層殼,其計算公式早已被人遺忘。 萬神殿穹頂以木製基部形式支撐著,而混凝土建造其主體結構。 就大教堂的圓頂來看,它距離地面有52米(171英尺),全長44米(144英尺),可是當時托斯卡尼沒有足夠的木材去搭建這樣大的支撐架。 布魯內萊斯基還是仿萬神殿穹頂的造型,並能夠在不需要木製的支撐架的情況下建造圓頂。首先,他採用以砂岩和大理石製成的雙殼設計,包圍著圓頂的內外層; 另外由於磚的重量比石頭輕和更容易成形,於是他把傳統的石材換成了磚材,因此使整個圓頂的重量減輕。 在整個建築過程,布魯內萊斯並沒有公開圓頂的設計圖。 為了向工匠說明他的結構設計,在雕塑家 多納泰羅(Donato di Niccolò di Betto Bardi)和纳尼.迪.邦克的幫助下,他用木材和磚材造了一個圓頂模型作為指導。不過這個模型是故意不完整的,目的是確保布魯內萊斯基對整個工程的掌控權。 直至今天,這個模型仍展出在大教堂的博物館(意大利語:Museo dell'Opera del Duomo)中。

同時,布魯內萊斯基亦巧妙地解決了圓頂向外分散的問題。 他將一組四條石鏈和鐵鏈圍成桶圈狀,然後成水平線把它們嵌進圓頂內部: 頂部和底部各有一條,而其餘兩條分別平均地放置於它們之間。 在第一和第二條石鏈之間則放置第五條木造的鏈條。 基於圓頂呈八角形而不是圓形,因此一條簡單的鏈條便可將全部的壓力施加在八個角上,就像用桶箍擠壓著圓頂。 這些鏈條需要具有足夠的堅固性,以保持其八角形形狀,以免圓頂變形。 由於每層磚石都是一個水平拱,受「定心」效應的影響下,壓力互相抗衡,所以圓頂能在沒有支架支撐下建成,正如伊斯坦布爾的聖索非亞大教堂。 另一方面,那些假想的「圓形」能被包嵌於八角形的內圓頂中,這正是支撐起整個圓頂的結構。 布魯內萊斯基採用了「魚刺形」的模式建造圓頂,磚石從下往上逐層砌成,這樣磚石的重量便能轉移到距離圓頂最近的垂直肋骨。

可是,外圓頂的基部和頂部分別只有60厘米(2英尺)和30厘米(1英尺)厚,這厚度並不足以包嵌這些鏈圈。 要形成這樣的「圓」鏈圏,我們可從兩個圓頂之間的空間觀察得到,布魯內萊斯基在外圓頂的九個不同立面把其八個角的內側加厚,從而構成九個磚石環形結構。 為了抵消環向應力,外圓頂並沒有嵌入鏈條,而全靠與內圓頂的底連接起來。

約克大教堂


約克大教堂位於英國北部約克市,是英格蘭教會約克教區第二高的座堂 — 約克大主教的所在地,也是歐洲以北最大的哥德式教堂之一。


而教會事務現時由約克教長和牧師會執行。

約克大教堂的正式名稱為「約克聖彼得大教堂及大主教教堂」(The Cathedral and Metropolitical Church of St Peter in York)。 「座堂」是指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所建立的教堂(主要為傳教及教學目的),現在作為一種尊稱。 大教堂的禮拜有時被視為高教會派或盎格魯–天主教聖公會的最後部份。 約克大教堂表現了典型的哥德式風格:裝飾風格(1275 – 1380)的中殿和聖堂參事堂,詩班席和東端為垂直式造型,北翼和南翼則採用了英國早期的風格。 中殿的「大西窗」於1338年建造,而在聖母堂最東端的「大東窗」(1408年完成)是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紀彩繪玻璃。 在教堂北面的「五姐妹窗」(Five Sisters Window),每個尖頂窗都超過16米(52英尺)高,是大教堂歷史最悠久的玻璃窗, 而南面是著名的玫瑰窗,有「哥德建築的眼睛」之美稱。


建築結構

約克大教堂是歐洲北部第二大的哥德式教堂,並展現了英國哥德式建築從英國早期(1180–1275)到垂直時期(1380–1520)的發展成就。 目前這座大教堂於大約1230年開始建立,直到1472年才完成。 鎂灰岩(一種乳白色的岩石)是大教堂主要的建築石材,在塔德卡斯特附近挖掘。 大教堂的平面呈十字形,八角形的聖堂參事堂(牧師會禮堂)與北翼、中央塔和西立面的兩座塔樓連接起來。

大教堂長158米(518英尺),其三座塔樓高60米(200英尺)。 詩班席的高度為31米(102英尺)。 北翼和南翼是大教堂重建最先的部分。 兩翼都佈滿精美的彩繪玻璃窗,最有名的是北面的「五姐妹窗」。 這五個釉面尖頂窗各有16米(52英尺)高,它們以灰色的幾何拼裝法設計(灰色調裝飾畫),有別於常見以故事或象徵性的圖案的中世紀彩繪玻璃窗。 另一邊,大約在1500年,為紀念約克和蘭開斯特王室的聯合,於是在教堂的南翼設置了色彩豐富的「玫瑰窗」,聞名於世。 兩邊側廰的天花板是木製的,其中南翼在1984年不幸地遭大火焚毀,於1988年完成修復。


在兩翼側廳建成後,便開始進行牧師會禮堂的工程。其前廳會連接到北翼。 禮堂屬於早期的裝飾風格 — 花窗玻璃上的幾何圖案採用了「花飾鏤空」形式,相較之下,這些圖案比早期的花窗更為寬闊。 然而,在反弧曲線(S形雙曲線)出現前,禮堂工程便已完成。這雙曲線結構在裝飾風格晚期被廣泛地使用。 這些花窗玻璃幾乎完全覆蓋了上半部牆的空間,成了一幅「透光的牆」— 使整個禮堂充滿了色彩斑斕的光。 牧師會禮堂與大部分的大教堂一樣,都是呈八角形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並沒有中央柱支撐著屋頂。 原因是教堂的頂部是以木材構築的,重量因而減輕,足以靠扶壁牆便能支撐著。這無疑是當時一個創新的設計。 另外,簷篷上有許多精細的頭形雕飾,它們都相當於一些全國最優秀的哥德式雕塑。 這些人頭雕塑都是獨特的,而且每個人物與表情都不同:一些拉著臉,有天使,也有動物,甚至是怪異的東西。 獨特的側廳和牧師會禮堂是來自以波貝克大理石為柱墩的裝飾,大大增加了裝飾的豐富性。

大教堂的中殿建於1291年和1350年之間,也是裝飾風格的歌德建築。 這個英國最闊的哥德式中殿,有仿石碩(用顏料繪畫)的木製天花板,而側廊則是石質拱形頂。 在西端的是「大西窗」,呈心形圖案,以晚期裝飾風格的花飾鏤空彩繪玻璃為裝飾,所以有「約克之心」之稱。


彩繪玻璃

約克大教堂有著悠久的傳統,創造出絢麗的彩繪玻璃裝飾。 其中有些彩繪玻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2世紀。 中殿的「大東窗」是彩繪玻璃畫家約翰.桑頓在十五世紀初的作品。它高76英尺(23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世紀彩繪玻璃。 除此之外,其他的花窗也壯觀,包括南翼的玫瑰圓窗,裝飾華麗;北翼的「五姐妹窗」有50英尺(15米)高,莊嚴宏偉。 由於延長了彩繪玻璃設置工程,因此我們從不同的花窗類型可見各種的鑲嵌玻璃和繪畫技術數百年來的演進。 大教堂的128個彩繪玻璃花窗由約2萬塊玻璃碎片組成。 當中大部分的玻璃曾被拆除,又在第一和第二世界大戰後重新拼合。 以免這些花窗再遭到破壞,其清理和保護工作都不時地進行,使它們的美麗保持不變。 「大東窗」的主要保育項目於2008年正式展開, 包括拆卸及重新粉飾每塊彩繪玻璃,並重領項目建設。 在2009年12月30日,大教堂一些相鄰的辦公室因電力故障而發生火警。幸好復修中的「大東窗」安放在大教堂的石匠的院子裡面, 而它的311個窗格則存儲在隔壁的房間,最後完好無損。


塔樓和鐘

大教堂西側的兩座塔樓負責樂鐘報時和鐘琴音樂會。 在西北塔樓裡,有「大彼得」鐘(216英擔或10.8萬噸)和六個大小不同的鐘鈴(最大的剛超過60英擔或3噸)。 在西南邊的樓塔,鐘聲此起彼落。塔內共有35個鐘鈴,包括14個中音編鐘(59英擔或3噸)和22個中音鐘琴鐘(23英擔或1.2噸)。編鐘以固定順序變化的模式連續地交替敲響著(鐘鳴變化),而鐘琴鐘的鐘聲則由鐘樂室的指揮鍵盤演奏著。